2022-05-01 15:43:00
昨天上午,嘉定殡仪馆事件处理结果公布后,群情激愤,评论如潮。
顾老先生丧妻之痛,偏逢疫情,各种管控措施之下,一切都很不方便,加之殡仪馆确实在一些环节违规,给逝者家属造成精神伤害。
因此顾老先生悲愤之余,写了那份《我气愤之极》的材料,其中难免有过激言论,可以理解。
但问题全部出在殡仪馆吗?板子都要打在殡仪馆领导和员工身上吗?并不尽然。
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,不妨也来听听殡仪馆一方的声音。
众所周知,殡仪馆属于民政系统,以下为该系统一位工作人士的说法,仅为他个人观点,不代表官方,毕竟纪委处理结果摆在那里。
我作为民政系统的一员,要为区殡仪馆被通报一事,发出一点声音。
一、事件发酵始末
首先,为这位老先生及其家属的不幸表示最沉痛的哀悼。
嘉定顾老先生,文化界人士,其爱人不幸于上周离世。
联系区殡仪馆后,在沟通上出现一些问题,对接尸到火化过程产生了颇多意见。
回家后写了一份材料,并发到一个群里。群里的人转来转去,事情由此发酵。
主管部门领导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后,想登门与老先生沟通,但考虑到疫情关系,改由电话联系。
老先生通情达理,对领导的解释和歉意表示认可,并表示不再追究此事,也不会再发布任何与此事相关的材料。
主管部门也对殡仪馆相关人员做出了处分。事情本该到此结束,但在某记者传播,纪委介入后,就有了通报的内容。
二、关于顾老先生材料提及问题的解释
1、关于40分钟打不进业务电话问题
疫情管控期间,殡仪馆暂停礼厅服务,由于需向丧户解释疫情期间的相关手续,并柔性劝导、引导家属先火化再召开追思会。
原先5分钟左右可以接听完毕的殡仪热线,现在一般需要15分钟以上才能完成,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接听电话的繁忙。
2、抬尸问题
一方面嘉定有自己家人抬尸的风俗,另一方面主管已告知老先生疫情期间不抬尸,让其请居委会帮忙。
不进死者家门这也是殡仪馆出于疫情防控而做出的决定。驾驶员在老先生一家将遗体抬出的时候还是出手帮忙一起抬上了车。
3、丧葬用品
封控期的延长和业务量的剧增,致使馆内卫生棺、骨灰盒等断货,卫生棺库存仅剩价格较高的一种规格,骨灰盒的选择余地也只有几种,花卉选择相对单一。
对此,区殡仪馆也积极协调供应商,由于供应商均在外省市,无法进行采购。
4、火化证姓名错误
是老先生家属报错了身份证号,导致姓名错误。
5、收费问题
关于老先生反映的遗体防腐袋120元、奠字被100元、告别厅470元,均按照相关收费标准收取。殡仪馆所有商品及服务收费经物价局备案并公示上墙。
自2012年1月起,殡仪馆对本区殡仪基本服务项目实施减免,即免费接运遗体、免费冷藏存放遗体3天和免费遗体消毒,对在馆内购买骨灰盒和卫生棺的丧户分别补贴500元和300元。
逝者属于嘉定本区户籍,享受相关减免政策,因此已将接尸费400免除、骨灰盒和卫生棺分別给予减免。
6、关于拒绝整理遗容、瞻仰遗容问题
经核实基本属实。
疫情当前,殡仪馆为了减少被感染的渠道,取消了上述流程。
三、为殡仪馆全体员工讨个公道
从服务态度来讲,拒绝整理遗容、瞻仰遗容问题确实给老先生留下了遗憾,给公众留下了拒不提供服务的不良影响,但是就疫情防控而言,也是殡仪馆的无奈之举。
稍有差错就被问责,甚至通报。
但如果殡仪馆有人不幸确诊新冠,并由此封闭管理,城市能否正常运行?
在此,我只说客观事实,不评论谁对谁错,但也要为殡仪馆全体员工讨个公道。
从4月1日起,殡仪馆全体员工24小时不回家,每天火化尸体到半夜12点,死者数量是去年同期的翻倍,完全是在超负荷工作,维持和保障城市正常的运行。
“死者为大”,难道生者就不为大吗?
殡仪馆员工也是人,他们的负重前行,谁来关注?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谁来关心?
以上仅为民政系统人士一家之言,并不代表完全赞同。
但据笔者了解,殡仪馆确实从本月初开始一直封闭运营,从所处环境来看,员工压力很大。
纪委的这份通报,殡仪馆从领导到员工,也是满肚子委屈,只不过无处诉说。
同样,医疗系统呢,从疾控中心、医护人员,到感染病例、120急救中心,再到重症、急症患者,大家不堪重负,似乎也都不满意。
否则也不至于前段时间,疾控部门某人士公开在电话中发表一些评论。
基层呢,从街道、社区,到小区居委会、物业,再到居民,从核酸、转运,到买菜、保供等民生问题,疲惫不已,似乎也都不满意。
正因为如此,不止一位居委会的书记,在身心俱疲,实在无法忍受后,写出辞职报告。
很难想象,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,竟然发生种种魔幻的事情,成为各路段子手的素材。
那么,问题出在哪里呢,难道仅仅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吗?
想想2020年武汉疫情时,疫情远较现在凶猛,手忙脚乱,更无应对经验,但大家万众一心,同仇敌忾。
即使有方方日记那样的杂音,也迅速被正义的呼声淹没。
面对此轮毒性已经大大降低的奥密克戎,却被其超强的传播力搞得极其被动,只能一轮轮的静默,再加上一轮轮攻坚。
我们的居委会、物业、志愿者,做了大量的组织、动员、配送工作,却要和数个相关部门,在近乎死循环的沟通中崩溃,还得不到居民的理解。
我们的老百姓,绝大多数遵守防疫规定,做到足不出户,按时参加核酸检测、抗原自测。
可是,当遵守了规定,却买不到生活物资时,收到保(国)供(难)物资,却是残次产品时,老百姓又会怎么想。
更不用说,急着复工,却被物流压垮的企业,盼着复工,要还房贷、车贷的打工人。
面对绝大多数阳性病例为无症状感染者,重症极少的情况,在目前全国抗疫物资、生活物资都不紧缺的情况下,却如此手忙脚乱,搞得各方都不满意,网上的负面消息不断。
一定是在某个或者某些重要环节出了问题。
至于哪些个重要环节,就不妄加推断、评论了。